News

作者:李怀杰(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是教育质量成效评价的尺度标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要部署,要求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驱动教育形态发生深刻变革,传统教育评价在理念、原则 ...
以“我们是谁:来自中国面孔与中华大地的万年对话”为主题,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翁淮南、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齐聚东方读书会第19期,探讨面孔背后蕴含的民族情感、智慧与价值观,解读何以中国的文化密码。
作者:叶紫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收入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农业与生态 ...
作者:许颖(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产业升级的物质基础不可或缺,文化传承的精神支撑同样关键。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耕读传家”的教育理念以及“勤劳务实”的劳动精神;劳动教育承担着“以劳树德、以劳增 ...
作者:刘龙飞(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博士) “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核心,通过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 ...
作者:佟磊(北京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弘扬工匠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然而,工匠精神不仅是精湛技艺更是价值目标。历史上,养由基射剑百发百中 ...
作者:杨洪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定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有着重要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人们在考察社会基本面貌及发展 ...
作者:韩保江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作为、攻坚克难,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活力和韧性充分展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充分 ...
作者:黄文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法律职业伦理建设是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国家法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 ...
作者:杨昊杰(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高校教材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潘信林(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高校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为什么 ...
作者:刘祖国(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在中国训诂学史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以儒家经典的研究最为充分。近年来,佛教文献特别是以《一切经音义》为代表的佛经音义研究正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唯独道经注疏文献至今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目前国内数十部训诂学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