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2025年6月17日,由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办的金九论坛系列讲座“特朗普新政如何终结自由主义全球秩序”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功举办。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聘副研究员高丹主持本次讲座。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芝加哥安全与威胁智库( ...
经济地缘作为主导维度:科尔政府的对华政策 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取得的重大战略突破。 当时的联邦德国已经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政治外交上却依然是国际体系中的“非正常国家”,既无自主活动的空间,又身临两大集团对峙的 ...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联合多家机构发布“2024金砖智慧城市排名”,构建以区域融合为导向、多元基础设施协同的智慧城市评估体系,为金砖国家提供智慧城市规划方建设的行动路径。
目前,俄乌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但在美国和北约拒绝直接干预的情况下,俄罗斯凭借其碾压性的军事优势应该能够控制局面,进而达到分解乌克兰、重创其军事力量、断绝其加入北约之路的基本目的。尽管局势尚未明朗,但俄乌战争已然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将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
2016年以来,中美关系进入了新的困难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陷入了新冷战。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基本上没有任何贸易或文化联系。而相比之下,目前中美年贸易额超过5000亿美元,每年有超过30万名中国留学生和300万名中国游客前往美国。因此,把当今中美关系描述为“竞合关系”或“可控 ...
美国在人文领域的对华脱钩和麦卡锡主义回潮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做法,对中美关系造成的危害并不亚于已经愈演愈烈的贸易战和科技战,同时也已经外溢到中日关系和中欧关系。国之交,在于民之亲,人文交流对中美关系的作用不言而喻,《海外看世界》邀请了来自美国、中国大陆、日本和台湾地区 ...
早在美国建国初期,美国民主输出就已开始。美国先是进行领土扩张,直接移植美式民主,而后进行殖民扩张,向外输出民主。早期美国民主输出的主要对象是拉丁美洲。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占领区成为其民主输出的主要对象,如日本、德国等。冷战爆发后,美国的民主输出又有了深刻的意识形态 ...
当下中美关系的演变既受到大趋势的影响,又受到小周期的作用。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吴心伯教授 在《国际问题研究》撰文,分析了双方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并提出需要辩证看待大趋势与小周期,对中美博弈的长期性、复杂 ...
小i导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成立六十周年之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荣休教授、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摩洛哥皇家学院外籍院士李安山教授 撰写回忆录,回顾了其从大学时代到攻读研究生,再到北大亚非所执教的丰富经历,展现了其在非洲史研究领域的成长历程。 李安山教授 ...
过去一年,中美关系从因无人飞艇事件陷入新的低谷到由中美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走向近期高点,经历了大幅变化。如何解读上述变化?它对于中美关系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大盘反转”,从此走向缓和与改善;还是“弱势反弹”,未来还会继续下滑?这是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回顾和 ...
伊斯兰教什叶派传统伊朗政治制度的构建包括三个核心要素:伊斯兰教什叶派传统、国家宪政架构和派系平衡权力格局。伊斯兰教什叶派传统从组织和思想两方面为伊朗政治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社会文化资源。16世纪开始,萨法维王朝(1501~1736)将伊朗的主体信仰逐渐改造为伊斯兰教什叶派十二伊玛目 ...